依循著水流走著,來到一處平地森林中的圳溝,伴隨著夕陽,看著看著,感覺像是自己和這農村的某個角落,靜靜地獨處。

前陣子,來自 #微笑台灣 的夥伴來採訪,很幸運可以在一旁聽著吳晟老師和吳志寧受訪的回應,談到家鄉裡的水域,對他們各自的世代來說是什麼意義。聽完後,不禁思考,那對於現在的我們,甚至下一代的孩子,又將會是什麼呢?而流域的未來,又將會面臨什麼呢?

世界文化的源流,是來自水與流域。而離我們最近的濁水溪,挾帶大量的泥沙,沈澱下來就是泥土,擁有豐富的有機質,溪州整個農鄉的土壤,任何作物都非常好。對溪州地方來說,水同樣造就了我們的文化。整個 #濁水溪 的存在,吳晟老師甚至用了很趣味的說法,聽了自己才恍然大悟。分別為河、圳、溝、灌排分離,這四種意象和功能。甚至提到這些水的空間,又成為農村生活中的另一種意義。好比:

#河:是農人的放牧、砲兵演練之領域。

#圳:全鄉男孩的游泳池,也是放學之路

#溝:釣魚蝦以及食物來源。

#灌排分離:灌入田裡,沈積後的土壤,就可以玩黑泥了。

這是一個比較偏向男性的體認,對於女性,應該就又有不同的論述了。

前幾天我們才帶著孩子從常看到的圳溝開始認識起濁水溪,雖然圳溝已經不如以往的與人親近,也不完全同為吳晟老師說到的樣子,但水還是很迷人,我們仍很期許更多的人們,可以看見它的重要性。這時候就很慶幸台灣各地,仍存在著在乎水的人們,用著不同方式讓大家看見不同的視角。

#微笑台灣 2024 春季號 — 《行水路》
記得翻閱,透過文字走一趟台灣的流域。

發表迴響

購物車

探索更多來自 與泥共好 的內容

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,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。

Continue reading